图片 上好习题讲评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_欧冠体育直播▎足球直播

欧冠体育直播▎足球直播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教育理论 > >

上好习题讲评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来源::未知 | 作者:欧冠体育直播▎足球直播 | 本文已影响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个章节后,教师总要组织一堂习题课,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习题讲评课呢?上好习题讲评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注意习题的选择
        习题课的习题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要依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情况,针对知识缺漏和技能薄弱环节,遵循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规律,有针对性的选择对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弥补知识的缺陷,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其次,习题的选择要符合课标和教材的要求,不人为地增加难度。要转变过去较注重知识立意的方式,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应用型和能力型题型,突出理解、论证、实验,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 设计合理的梯度
        习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习题课的习题平均难度过于容易,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性降低,课堂散漫,不利于迁移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习题平均难度过难,不利于打好基础,特别是中等生容易形成基础题做不对、难题做不会的现象,也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限制了思维的活动性。
        教师确定了一定量的习题后,应本着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保持合理的梯度,把握一定的区分度,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习题应具有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习题应具有实践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习题应具有综合性,有利于整合学生的知识系统。习题应具有思想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 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
        习题课的习题只有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讲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习题要在课前下发到学生手中,诱导学生独立钻研,认真思考,检测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
        习题课上在讲评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相互交流、讨论,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冷静地观察、收集学生的自学信息,及时调整讲评方案,使之切实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 习题讲评忌就题论题
        1. 拓宽
        讲评习题时,不能仅满足于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应针对错误的原因,寻找“误区”,对所涉及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回顾,结合习题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案例  一视力正常的中学生长时间看书,突然抬头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马上看清楚远处的景物。
        有位教师这样讲评:答案为“不能”。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看书时,晶状体凸起,焦距短;看远处时,晶状体变平,焦距变长。人眼虽然具有自动调焦的功能,但由于突然抬头看,眼睛来不及调焦,所以看不清。
        这样的讲评,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应当对题目涉及的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进行复习、回顾、总结,使学生明白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其焦距一定,则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学生应用这个规律,不仅能够知道“不能”马上看清远处的景物,而且能够知道此时远处景物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看不清。
        2. 加深
        教学讲究深入浅出,可以理解为教师讲的深一些,学生练的浅一些。反之,如果教师讲的浅而学生练的深,那就糟糕了。所以,在习题讲评中可以考虑适当加深题目的难度,诱导学生对题目作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对概念和规律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案例  在上一个案例中,可以增加这样一个问题:人并不向前走动,但稍停一下就能看清远处的景物了,这是为什么?
        教师可引导学生再一次回顾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并进行讨论,然后教师点评: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保持不变,则焦距变长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学生能够理解,因为晶状体的焦距长了,像距大了,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了,所以能够看得清了。这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就变得更加透彻了。 
        3.加强变式练习
        在习题讲评中,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变换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些行同质异的习题进行、解决,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案例  两只灯泡L1和L2,灯L1标有“8V 16W”的字样,灯L2标有“12V 36W”的字样。计算两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电阻分别是多大? 
     变式1:将上述两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为使一灯正常发光而另一灯较暗,则串联电路中的最大电流是多少?
        变式2:将上述两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为使两灯都不被烧坏,则这个并联电路的最大电压是多大?
        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知识的贯通能力,有利于迁移能力的提高。
        4.倡导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习题讲评中的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训练,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能够达到解一题通一类题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案例  两电阻R1、R2串联在电压为3V的电路中,已知R1=4Ω,通过它的电流为0.5A ,则R2的电阻为多大?
        解法一:运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所以I=U/R=U/(R1+R2),R1+R2=U/I=3V/0.5A=6Ω,R2=6Ω-R1=2Ω.
        解法二:运用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先求出R1两端的电压U1=I.R1=0.5A×4Ω=2V,则R2两端的电压U2=U-U1=3V-2V=1V,故R2=U2/I=1V/0.5A=2Ω. 
        解法三:运用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先求出总电阻R总=U/I=3V/0.5A=6Ω,则R2=R总-R1=6Ω-4Ω=2Ω.
        解法四:运用串联电路的电压与电阻的比例关系。求出U1=2V,U2=1V后,根据R2/R1=U2/U1,有R2=U2R2/U1=1v×4Ω/2V=2Ω.
        通过以上一题多解,就使学生回顾掌握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特点以及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触类旁通的变通能力。
        5.适时组织交流讨论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考虑在习题讲评课中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争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进入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状态。使学生拥有“炫耀”自己解题方法的机会,同时也会听到来自他人对自己方法的评价,进而进行修正或完善。课堂不再是“一言堂”,教师肩负着主持人的角色,并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跟学生一样在乎他们所说的一切,同时在一些转折的关口加以点拨、提示,必要时加加温、降降火,跟学生“化合”在一起。下面是笔者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捕捉到的一个简短的片段。
        案例  将一重400N的木箱沿长5m的斜面匀速推到1m高的平台上,所用推力是100N,在这过程中,斜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
        讨论交流  甲提出:因为匀速,推力与摩擦力平衡,摩擦力为100N.
        乙反对:因为不是平面,重力与支持力不平衡,所以,推力与摩擦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不是100N.
        丙自语:因为存在摩擦力,所以机械效率才不是100%。
        甲、乙、丙几乎同声:求出额外功,就可以算出摩擦力。
        由此可见,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会从别人“挑毛病”中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疏漏,也会从别人的赞誉声中知道自己的长处所在。教师也会从学生的相互欣赏、相互评价中,体味和领略到教学成功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鸣、共生的场所,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无疑是很有好处的。
        五. 结束语
        习题讲评课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正确的解题过程,知道正确的答案,重要的是通过讲评,对学过的知识作科学系统的归纳整理,梳理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在讲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分析问题时,对解题思路作适度、合理的延伸,以丰富学生的思维触角,扩展知识层面。在思路点拨上,要注重可操作性、规律性,以期激发创新,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欧冠体育直播▎足球直播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